0511-85026005
电话咨询
Home
周艺概况
周艺简介
现任领导
文化理念
周艺风采
领导关怀
领导讲话
周艺快报
周艺要闻
党政新闻
信息公告
精彩专题
媒体聚焦
机构设置
教学中心
行政部门
直属单位
驻会机构
学术空间
艺术考级
中心介绍
考级动态
考点机构
成绩查询
优秀考点
学术交流
学习园地
名家字画
师资力量
师资概况
专家小组
特聘教师
师资队伍
社会服务
公益项目
群团工作
校地合作
周艺之家
优秀志愿者
周艺公益学堂
艺术团
江苏周艺教育古筝艺术团
丹阳市周艺人文艺术团
联系我们
招贤纳士
合作加盟
联系方式
首页
周艺概况
周艺快报
机构设置
学术空间
师资力量
社会服务
艺术团
联系我们
首页
周艺快报
精彩专题
秦筝归秦 快耳人生——记父亲周延甲先生
日期:2020-04-20 / 阅读:523
秦筝归秦 快耳人生
——记父亲周延甲先生的艺术人生
周 展
首先感谢华乐论坛主办方及各位评审专家能将这份荣誉颁给我父亲,也感谢大会允许我代替他领奖并介绍他的艺术生平。在父亲得知获得这个奖项时,异常激动,在病榻上表示一定要努力恢复,争取出席这次大会,无奈由于身体原因最终没能战胜病魔,遗憾地离开了我们。
在这里我用《快耳人生 秦筝归秦》为题,为大家介绍他的艺术人生吧。
“秦筝归秦”是父亲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快耳人生”就是他为此事业无怨无悔、乐在其中的一生。
一、立志“秦筝归秦”
“ 从喜爱民族音乐到从业秦筝教育工作,恍惚已接近人生尽头。庆幸的是,少弱童年喜好的歌乐,竟然成了毕生为之奋力的事业。由晋入秦的‘陕西人’,成了西北高等音乐学府——西安音乐学院的教授。故乡的《闻喜县志》上还作了介绍。这一切,虽然是时局造化的结果,但更主要是中国古老的世俗乐器筝,魅力所在的必然。”
父亲出生于1934年6月,山西省闻喜县人。自幼喜爱音乐,非常迷恋乡土音乐和民间戏曲。1952年进入县迷胡剧团工作,除了要教演员们文化政治及乐理知识,还要坐乐队吹笛子、拉二胡。他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和音乐素养的积累,跟年轻时的这些爱好和工作经历是分不开的。
1953年,19岁的父亲心怀音乐梦想,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辞去县剧团的稳定工作,背上一口袋干粮踏上了求学音乐艺术的道路。只身一人来到西安,克服了重重困难考入了西北艺术专科学校附中。
上世纪五十年代,筝在陕西是绝响乐器,人们对它闻所未闻。1956年西北艺术专科学校要开设古筝专业,就派遣品学兼优的父亲去沈阳音乐学院拜曹正教授为师,从此开启了他的古筝道路。父亲聪颖好学、勤奋努力、善于钻研,在随曹正教授习筝后了解到“秦筝”在历史上曾经那么的辉煌过,可在建国前后在陕西却成为了绝响的乐器,在他所学过的那么多乐曲中竟没有一首陕西筝曲。回到西安音乐学院后,他开始一边教学一边继续学习。在总结了河南、山东、潮州等地的筝曲都是依附于当地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的特点后,就深入民间学习研究,以陕西地方戏曲、民歌入手进行改编创作。1958年,父亲将陕北民歌《绣金匾》改编为筝曲演奏,颇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这是筝首次“说陕西话”,从此结束了“秦筝”有名无实的尴尬局面,也成为父亲立志于秦筝陕西流派的恢复与振兴的序曲。
1961年,中央文化部在西安召开全国古筝教材会议,各个院校都要拿出自己的教材在会上交流。父亲将他学过的陕西迷胡编订了一本《古筝迷胡曲集》提交大会,并在《曲集》的前言中提出了“秦筝归秦”——“秦筝既始于秦,但秦今不见或少见,此不能不为奇也!在人民掌权的今天,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在全国普及和发展这个乐器的同时,陕西更应大力地进行。现在是秦筝归秦的时候了。”在此次教材会议上,有17首迷胡曲目定为全国音乐艺术院校古筝专业学生必(选)修曲目。
“秦筝归秦”是秦筝陕西流派恢复振兴的指导方针,陕西筝人在此方针指导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使濒于绝响的“真秦之声”又重回三秦大地,并恢复振兴了秦筝陕西流派,成为中国古筝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在创作上为“秦筝归秦”打下坚实的基础
没有秦筝作品,“秦筝归秦”就是一句空话。一个流派的形成首先一定要有足够的代表作品。深谙此理的父亲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不遗余力地收集民间素材,发掘秦地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用于他的创作中。
如果说1958年改编的《绣金匾》是首次用筝“说陕西话”,那么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首秦筝创作曲目就是父亲1958年秋创作的《迷胡调》。乐曲用13弦筝首弹秦声,宛有“秦筝声最苦”的意味,又名《秋夜筝》。又因模仿陕西迷胡音乐格调韵律而作,音调委婉,旋律优美,人陶醉其中迷迷糊糊,故亦名“迷胡调”。此后数十年间父亲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秦筝作品:《秦桑曲》《姜女泪》(又名长城调)、《凄凉曲》《道情》《西京调》《白桐曲》《新翻罗江怨》《百花引》《倾杯情》等数十首。其中,《秦桑曲》荣获1989年中央电视台“山城杯”民族乐器大奖赛作品一等奖;《姜女泪》成为“金钟、文华”等国家顶级赛事的指定参赛曲目;《百花引》《倾杯情》填补了秦筝重奏作品的空白;出版了《真秦之声---周延甲筝曲精选》,其作品作为秦筝陕西流派的代表曲目录入《中国古筝名曲荟萃》和《中国筝曲•陕西篇》。
三、理论建设成为“秦筝归秦”的重要依据
父亲非常重视秦筝的理论建设。因为他知道一个流派的形成光靠几首作品是不行的,必须要有系统的理论依据做支持。因此他身体力行,撰写发表了大量的有关秦筝方面的论文,其中包括:《继承和发扬陕西秦筝演奏艺术传统》(获陕西省艺术科学研究成果优秀论文奖)、《榆林古筝考察报告》《秦筝归秦,贵在实践》《筝道本源》《谈“秦筝归秦”》《谈筝的摇指技巧》《事业是永恒的》《筝的轮、刮、琶技法》《筝演奏中左手的运用》《实践、理论、流派的探索》等,主编出版《秦筝文谱》,并组织出版了第一本筝史专著《秦筝史话》(焦文彬著)等等。
1983年,在精心筹备下成立了陕西秦筝学会。作为一个集结陕西筝人、领导陕西筝派的群体性学术团体,学会为继承秦筝传统,振兴陕西流派做了大量工作,且成果丰硕。同年,筝界唯一一本专业性刊物《秦筝》创刊,父亲担任主编。 至今《秦筝》已出刊数十期,成为介绍、指导和反映“秦筝归秦”的理论阵地,也为海内外筝人就演奏技巧、教学方法、历史源流、乐曲创作等各个方面的交流、探讨提供了平台,对古筝艺术的繁荣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推动作用。
四、丰硕的教学成果
父亲为“秦筝归秦”奋斗的一生,同时也是成功教学的一生。由于他的教学与引领,秦筝陕西流派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其中曲云、魏军、李世斌、何秀琴等已成为秦筝的代表人物。从1957始,父亲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教授了上千位学生,其中获国家级奖9人,省级名次奖20人。尹群、张晓红、樊艺凤、沙里晶在1989年中央电视台“山城杯”民族器乐电视大奖赛古筝组包揽了一等奖、二等奖和两个三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父亲对我姐姐周望的悉心培养与教诲。父亲为姐姐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使得她1977年考入中央歌舞团,并在1982年获得全国民族器乐大赛优秀演奏奖。姐姐成为秦筝京传第一人,为秦筝陕西流派的传扬做出重要贡献。我也从小受到父亲的秦筝技艺的严格训练,在1993年获南京全国民族器乐邀请赛古筝组二等奖,尤其受到父亲创作的影响,我也创作出了具有陕西风格的古筝作品《秦土情》,荣获了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优秀作品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天,秦筝陕西流派得以成为国内影响甚广的筝派,陕西秦筝事业的蓬勃发展,优秀的演奏家、教育家与筝人学子人才辈出,这些都得益于父亲早期的努力。这正是“秦筝归秦”的集中体现。
五、崇尚“自然”的教学理念
在父亲的教学中他时刻提醒学生要遵循自然。“自然”一词可解释不拘束、不做作,也可以理解为人的自然本性和情感抒发。他经常强调“自然的美是最美的”“一切的技术都是为音乐而服务的”“弹性是弹拨乐的灵魂”。他把合乎生理习惯、音质、形象美作为衡量艺术作品是否成功的三个标准。
六、 “仁智之道”的教学思想
父亲的古筝教学,在文化思想与人文精神上有着厚重的追求。他使得“秦筝归秦”不仅仅是一个民间流派的重新崛起,更为古筝事业融入了深厚的人文内涵,载着中华古老文明的传统基因;不仅是地域风格的重新确立,更是深厚中华文化积淀的再一次张扬。
父亲的教学思想崇尚“筝,乃仁智之器,人与自然,谐协合一”。以“仁智”作为核心思想。
西晋音乐家傅玄的《筝赋》说“筝者,上圆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十二,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由五行到天地六合,十二四时,五音(宫、商、角、徵、羽)对应了五常(信、义、仁、礼、智)、五事(思、言、貌、视、德),归为君、臣、民、事、物,而“筝”这件乐器包含了上述所有事物的精髓,因此被古人誉为“仁智之器”。父亲认为我们每个筝人弹的是“仁智之器”,就应当行“仁智之道”。在他一生的筝艺之路上始终贯穿着“仁智”二字,这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他时常告诫我们每个弹筝人的自律准则:“筝乃仁智之器,弹筝当行仁智;继承创新开拓,重道敬师爱生;尊护知识权法,善待同仁同行;警戒拜金主义为非,倾心素质教育;自强自爱自重,崇尚徳艺双馨”。他是仁智道器合一的践行者,是我们后辈学习的徳艺双馨的艺术家。
父亲更是将秦筝归秦,提升到复兴弘扬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高度。用他的一句话“中华民族,民族音乐,二者生发一体,爱筝更爱中华”!
七、乐器改革及科研成果
父亲不仅在秦筝的演奏、理论、教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在筝这件乐器的改革方面也颇有研究。早在1960年他就与乐器厂试制成扩大音域的双排码古筝。
1972年,为解决古筝的转调问题而研制出了16弦踏板转调筝。
1974年,与秦岭公司合作研制25弦踏板转调筝,并向陕西省文化厅作了汇报,演出了专场音乐会,演奏《八百里秦川金浪翻》《绣金匾》和《翻身的日子》等。撰文介绍转调筝,发表在《科技简讯》上。
2013年,指导编著出版了国内首版首例古筝五线谱教程《中华筝教程》(周展、周望编),为筝这件优秀的民族乐器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这套教程经过老师学生们(包括外国留学生)的实践,取得非常大的成功。配套《中华筝教程》研发的“五色弦”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八、为秦筝事业而奔忙
父亲周延甲,原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教授,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秦筝学会会长。秦筝教育家、作曲家、演奏家,秦筝陕西流派的领军人。曾应邀赴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等地讲学并举办了《春之韵》《秦乡行》《中港台筝乐大师筝乐演奏会》《秦声粤调》《秦土情》《走过古筝的岁月》等多场音乐会。2006年4月7、8日参加由香港中乐团主办的“香港古筝艺术节筝韵诗意传真情”音乐会,演出《凄凉曲》《姜女泪》《秦桑曲》,由香港中乐团协奏。同年12月,参加由台北市立国乐团主办的台湾传统音乐季——台北弹拨艺术节《走过古筝的岁月》音乐会,演出《姜女泪》《秦桑曲》并作“秦筝的继承和陕西流派振兴”的专题讲座。1997年,应邀赴香港演艺学院任古筝导师(一年)。多次担任“金钟奖”“文华奖”评委。录制出版了《中国筝曲——陕西篇》《西京调——真秦之声——周延甲筝曲自选集》《秦筝归秦——周延甲作品音乐会》CD、DVD等专辑。由于他在秦筝方面所做出的卓越成绩,于1982年获“陕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纪念证”,1994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证书”,2004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授予“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2009年10月30日,作为西安音乐学院六十周年校庆系列音乐会在西安人民剧院举办了“秦筝归秦---周延甲作品音乐会”暨周延甲主编的《秦筝文谱》首发式。2010年,中央电视台《风华国乐》录制播出专题节目《周延甲——秦筝》。2014年,获得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颁发的“中国古筝艺术杰出成就奖”。2017年获得陕西省文化厅颁发的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筝”代表性传承人证书。业绩被收录于《中国音乐家辞典》《当代世界名人传》《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中国文艺家传记》。
九、“秦筝归秦快耳人生”
“为中华民族世传的俗乐筝,我奔波了整个甲子。始于‘秦筝归秦’而自我激励。通过弹秦声,演迷胡,使筝归还原主,服务三秦父老,尽职尽责而心安理得。禀‘学院’培育,又誉称领军人,崛起秦筝,屹立神州流派之林” 。‘使两千年的逸响新声不但恢复了它的历史盛名,而且奇葩吐艳,大放异彩’(曹正先生评论)。秦人弹秦声而有筝,中华民族的五纬体制,世世代代得到了传承。
历史告诉我们,建国前,弹筝人凤毛麟角,迫于生计,文化素质低微;乐谱资料,更是奇缺。建国后,尤其新时期,古筝技艺创新,书谱音像荣华。专门学府,由小学到硕士。职业非职业,筝人不可胜数。古今对照,天壤之别。生活在新世纪的中青年教授专家、筝人学子们,就要以此为契机,研讨新问题,开拓新视野,丰富筝乐理论。中华文化,浩如烟海,承传创新,艺无止境。使古老的中华世俗乐器筝,永远称誉这美好的新时代。”
春蚕到死丝方尽。纵观父亲的一生是对民族音乐执着热爱的一生,是为他所热爱的秦筝事业奔波忙碌的一生,他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秦筝归秦”——秦筝陕西流派的恢复与振兴,甚至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也没有放弃,用他自己的话说“虽死而无憾”。
如用简短的几句话来概括父亲古筝事业最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在秦筝归秦的精神引领下,他实现了源于传统、又创新于传统的不平凡的事业。他集创作、表演、教学、理论于一身,为传统民族音乐的开拓性发展树立了一座丰碑。
今天,虽然他已离我们远去。但他那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对秦筝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民族音乐事业能够繁荣发展,与父亲这一代的老艺术家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作为后辈的我们,有责任接过他们传承民族音乐事业的旗帜,并努力将之发扬光大,为我们的民族音乐事业的繁荣发展而奋斗。
注释:“快耳”一词出处——公元前237年李斯《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上一篇: 教育部印发《高校美育意见》,明确学生须修满公共艺术课学分方能毕业
周艺快报
周艺要闻
党政新闻
信息公告
精彩专题
媒体聚焦
copyright © 江苏周艺美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