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印发《高校美育意见》,明确学生须修满公共艺术课学分方能毕业
日期:2020-04-20 / 阅读:423
教育部印发《高校美育意见》,明确学生须修满公共艺术课学分方能毕业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意见》强调,高校美育要以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重点,紧紧围绕高校普及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三个重点领域,大力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教学。《意见》明确提出,每位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
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什么?有哪些重点任务和举措?跟教育小微一起了解↓↓↓


高校美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到2022年,高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师资队伍建设和场馆设施明显加强,推进机制和评价体系日益完善,高校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显著提升。
到2035年,形成多样化高质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系。


高校美育工作的重点任务有哪些?
■ 强化普及艺术教育
普通高校要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规范公共艺术课程,加强公共艺术课程教材建设,修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各高校要明确普及艺术教育管理机构,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鼓励高校开展学生跨校选修公共艺术课程和学分互认。每位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高校要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结合自身优势和跨学科特点,针对学生美育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鼓励学校因地因校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学生特点、教育特质的艺术实践活动形式。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微课展示,培育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美育精品课程。加强高校艺术社团建设,加大从普通在校生中挖掘、选拔、培养艺术团成员力度,带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学校艺术实践活动要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享受其中。
■ 提升专业艺术教育
专业艺术教育要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学科专业体系。专业设置应与学科建设、产业发展、社会需求、艺术前沿有机衔接,加强社会服务意识,增强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依托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一万个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一万个省级一流专业点),建设好国家级一流艺术类专业点。遵循艺术人才培养规律,推动高校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专业课程与文化课程相辅相成,深入实施普通高校艺术相关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高等职业学校文化艺术大类专业教学标准,不断完善艺术专业人才评价标准。提高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能力,加强卓越拔尖艺术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艺术类高校和综合性大学联合开展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造就文化底蕴丰厚、素质全面、专业扎实的艺术专门人才。
■ 改进艺术师范教育
高等学校艺术师范专业要凸显师范教育特质。要以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根本,坚定办学方向、坚守师范特质、坚持服务需求、强化实践环节,依托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推进高校艺术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构建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中小学校协同培养的育人机制。支持高校设立并办好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舞蹈教育、戏剧教育、戏曲教育、影视教育相关专业。建设一批高师改革试点学校,大力开展高校艺术师范专业学生和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引导艺术师范专业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造就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中小学艺术教师。


做好高校美育工作,主要举措有哪些?
■ 建强美育教师队伍
配齐配好美育教师。要把提高美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全面提高美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质量。要按照在校学生总数合理安排普及艺术教育教师,鼓励高校探索实施公共艺术课特聘教授制度。要优化专业艺术教育教师结构,搭建院系、校际合作交流平台。要加强艺术师范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鼓励高校建立与中小学艺术教师互聘和双向交流等长效机制。要建设一批高校美育名师工作室,汇聚培养一批美育名家名师。要加大教师教学岗位激励力度,鼓励高校建立符合美育特点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为美育教师职称晋升、职业发展、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提供支撑。
■ 深化美育教学改革
推进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高校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与各学科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 探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规划建设一批高质量美育慕课,扩大优质课程覆盖面。成立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提高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美育教育质量,发挥高校艺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艺术人才培养。提升高校美育科学研究水平,打造一批美育综合研究的高地和决策咨询的重地,建设一批美育高端智库,重点研究高校美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教学规律和模式、考核评价标准、教师队伍建设等,深入研究中华美育精神。推动美育协同创新,促使高校美育联盟发挥实质性作用,探索建设一批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创新培养模式,逐步完善高校与文化宣传部门、文艺团体、中小学校等协同育人机制。
■ 推进文化传承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