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85026005

电话咨询

吴申讲座纪实——怎样培养“有艺术细胞的孩子

日期:2020-04-14 / 阅读:356

吴申讲座纪实——怎样培养“有艺术细胞的孩子”

吴申 江苏周艺教育发布 2014-06-20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要学习音乐?

在座的家长一定会问我,“如果孩子不是为了当音乐家,不是以音乐为业、以音乐为生,学习音乐有什么用?”,好,今天就以这个问题谈谈我的个人想法。

首先,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时代可以有不同的回答。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竞争的时代——知识经济条件下空前激烈的竞争。对于国家,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对于个人,前途和命运越来越取决于人的基本素质,取决于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精神与体魄协调并重,知识、能力、见识全面发展,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的素质决定人的前途,决定人的命运。对于人的素质发展的追求,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这样紧迫,这样深入人心。

越来越多的人们(尤其是身为父母的人)提出疑问:

1音乐与人有着什么样的关系?2音乐对于人的素质成长,能够发挥什么作用?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凸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能做的也许不是对教育的想象,而是只能提醒自己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现实,不是我们只配这样的生存,而是我们“恰好”掉到这样的历史缝隙,有时能够探讨的不是它的未来和进路,只能是在这样的“洞穴”中怎样的生活。每个人生命都是一个限度,每个人的存在都是一种命运,每个人都无法跳过你只能面对的限制,每个人的“过活”构成了这个时代的生存图像,每个人最终是为自己活着的,怎么活最终也都成为了你自己。曾国藩说过,小孩子好的话,没钱也有钱,小孩子不好的话,有钱也没钱。

接下来我先说说音乐与人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作用最早,人对于音乐的感受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会对她的孩子唱摇篮曲或者催眠曲,就是一个无可辩驳的明证。事实上婴儿在未出娘胎的时候就能够对音乐有不同程度的感知和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具有音乐天赋。

第二个特点作用最直接,音乐对于人的作用不仅发生最早,而且作用也最直接。语言和文字都属于第二信号系统,要经过理解、联想、转换等一系列心理过程才能作用于人的心灵。只有音乐是直接打动人心,不通过任何的中介,不需要任何的转译。古老的“禅”学有一句口号,叫做“直指人心”,我想,只有音乐也称得上这四个字。从这一特性来说,艺术门类似乎应该这样排队:音乐,舞蹈,美术,文学其他综合艺术。

接下来我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音乐?或者说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要学习音乐?

这一点只能从时代对于人的素质的要求,音乐对于人的素质成长的作用,从这样两个方面来寻找答案。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科达伊有一句名言:“音乐是人类文化绝不可少的部分,对于一个缺少了音乐的人来讲,他的文化是不完善的。没有音乐的人是不完全的人。”现在,我们可以这样来回答本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音乐?为了成为一个完全的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既能实现自我又能服务社会的人,一个高品质、高素质的人。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音乐绝不是他一生的全部;但是,音乐将伴随他全部的一生。

家长适当了解儿童音乐心理学

我们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此话不完全对,因为西安音乐学院发生的药家鑫一案虽然不能代表全部,但也说明了一定的问题,但有一句话还是有道理的,“音乐向善”,此话的来源是莎士比亚说的“音乐有一种魅力,可以感化人心向善,也可以诱人走上堕落之路”,这样就比较完整而有说服力了,他的意思在说明音乐的教化作用是有限的同时,也说明音乐的教化任重而道远。但一般来说,女孩爱音乐会更优雅,男孩爱音乐会更文明。

“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一个人变坏,总不外乎从贪图吃喝玩乐这类物质享受开始的,而经常参加艺术活动的人,他追求的精神境界上的完美,对于物质的欲望,就经常都会看得比较淡薄些。因为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以它为材料构成的音乐艺术,就成了一个与物质世界距离甚远的天地。整天在这个抽象王国里和音像符号打交道的人,往往会显得更超脱些。

远的不说了,现在的学生大多会喜欢周杰伦,在一次记者会上,他说:“要想使叛逆的孩子编号,就要告诉他们要以身作则。不要交坏朋友,最重要的是要向我一样,学音乐。因为学音乐的小朋友一般不容易变坏。”那天记者会上周杰伦还透露,他在做歌手前,最大的志愿是当一名钢琴家或者音乐老师,因为他的妈妈也是老师。一向“听妈妈的话”的周杰伦还以代言人的身份呼吁孩子玩游戏要有分寸,功课必须得同时照顾。可见,他确实是个听话的好孩子。

了解儿童音乐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儿童的各种音乐活动都是受其不同年龄的心理因素所支配的,因此,对儿童音乐心理的研究,对提高孩子们的音乐水平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可以对所有儿童音乐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心理理论的指导,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念,了解不同年龄的儿童音乐心理特点和规律,科学地进行音乐教学。

一、要替孩子考虑20年后的问题

人不可貌相,话是这样说的,但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精神格调、生命情调是可以透视出来的,像罗丹就曾说过人是可以貌相的,因为他是雕塑家,能抓住人内在的深沉的东西。

有一次林肯只看了一眼就拒绝了了一个应聘者,他说,“四十来岁的人是要为自己的相貌负责的”这话是什么意思呢?人四十岁前,甚至二十岁开始就是这样的,人的精神面貌、气质之类,确实是自我塑造的,也就是培根说的:所学皆称性格,所学皆成习惯,所学所思会从你的眼神、举手投足中透露出来。我曾经读过一本法国社会学家写的书,里面讲巴黎一个以杀人砍头为职业的人,有事没事总喜欢摸人的脖子,被摸的人会毛骨悚然,因为对方就是干这个活的。我说我们的教师要有一种更高尚的精神引导,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阅读、倾听、讨论以及学习的习惯,这就构成了我们生命的基本面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书籍就是教育,哲学家施特劳斯更是认为所谓的自由教育前提就是能够自由阅读。我认为即使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这也是对的。现在学习乐器的考级学生,年龄大多在七八岁到十来岁,他们在新的世纪里,是出类拔萃站在时代前列,还是屡遭淘汰平平庸庸了此一生?大约20年后才能真正见分晓。

20年后我们的孩子将要面对的时代,是和我们现在和过去的时代都不同的时代。一般人的思维都是“复制”思维,有的人已经因为这种思维方式耽误了他自己,千万不要因此而耽误孩子。

大家知道爱因斯坦吧,当他《相对论》或若贝尔奖时,有人问他“音乐对你有什么意义?有什么重要性?”爱因斯坦回答:“如果我早年没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话,那么我无论在什么事业上都将一事无成。”爱因斯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经过深刻反思,发现“音乐和物理学领域里的研究工作,虽不属于同一个族系,但彼此之间却有着相同的目的——力求反映出未知的东西,在这方面他们是相辅相成的”,还有人问他,“当你百年时会有什么遗憾吗?”他立即回答:“那就是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

哈弗大学百年历史的今天有了第一个中国人自己办的中国民族乐团,组织者就是上海女孩,从小学习二胡,由此,我曾经撰文介绍“背着二胡进哈弗”的文章,文中以人的素质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知识、能力、见识来阐述该女孩的成长经历。

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历来只强调“知识”,许多人又把知识等同于“读书”,进而把读书等同于“分数”,这正是“应试教育”的精髓所在,而不在于有没有考试这种形式。

在“才能=知识=读书=分数”的教育思想之下,学音乐是没有多大用处的,最多是作为生理的“积极休息”,休息以后好继续读书。

能力和见识则是直到今天仍然被中国的教育所忽视的,学校里几乎没有这样的内容,更没有这样的要求,能力和见识水平如何,完全与分数无关,自然也与升学无关。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其实“读书”还是蛮好的,他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就是明证。

“知识”绝对不能等同于“读书”,更不能只读课本。必须有比较宽的知识面,决不能只有课本上的那一点点。在学校期间,比学习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学习知识”的知识,这才是最有用的。

孩子走出校门以后,是要社会适应他还是让他去适应社会,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学校里分数好的学生,不一定工作中成绩就好。实践的能力,社会活动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应该从小主动培养,不要毕业以后到社会上碰了钉子、吃了亏,然后才来被动的补课。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要想大有成就,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有开阔的思路,就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就必须有不循常规的见识和勇气,就必须在必要的环节跳开逻辑思维的束缚,用创造性思维取代我们前面提到的复制性思维。这正是当前学校教育中最薄弱、最缺乏、甚至是不断努力扼杀的素质。这也正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音乐对于人的作用

有些专家的研究认为:刚满2个月的婴儿就能模仿母亲哼唱的歌曲的音高和旋律轮廓,而到了4个月,还能进一步模仿节奏,2岁左右的幼儿能够唱出2度、3度直至4度音程,并且能够“瞎唱”自编的歌曲片段。看来,在人类对于艺术的智能发展中,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是最早产生的,可以说是天赋的、生来就有的(甚至可能还没有出生就能够感受音乐,所以有人提倡“胎教音乐”),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人的音乐天赋没有得到发展,以致成年人的音乐能力相互间可以有几十上百倍的差距。

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语言和文字都属于第二信号系统,要经过理解、联想、转换等一系列心理过程才能作用于人的心灵,只有音乐是直接打动人心。古老的“禅”学有一句口号,叫做“直指人心”,我想,只有音乐也称得上这四个字。对于任何一个有正常听觉的人,都能够分辨出“哀乐”和“迪斯科”的不同,而且会在心灵上得到不同的感受。当然音乐水平高的人,分辨的能力和感知的能力会强得多,但是基本的感知方式和途径是相同的。音乐的这个特点,至多也只有图形艺术(美术)可以比拟。

孩子弹奏乐曲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必须是集中的,他在练习弹奏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进行注意力的训练。就是简单的主调音乐,也有旋律、低音等多种因素,要求不同音高、不同节奏、不同音量、不同音色的多种音乐成分的准确配合,能不能合理地、有效地分配注意力,无论从事学术、事业或管理、领导工作,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和能力。

为了演奏好一首乐曲,必须将音乐上的听觉感知与手指、手臂和身体各个部位的动作巧妙地、自然地协调一致。这种锻炼,不是单纯的“智力”,也不是单纯的“体力”或“灵敏”,对于孩子将来各方面的“能力”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空间、时间的观念对于高级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和开发是特别重要的。音乐是时间艺术,时间的观念在音乐中天然存在。音乐又是空间的艺术,不过不像雕塑和建筑存在于现实的空间,而是存在于音响的想象空间,音的高低是纵坐标,音的位置是横坐标,而在乐队合奏和合唱中还有纵深的坐标(音乐音响的混响和延迟的不同),音乐的空间是一个完整的三维空间。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孩子的空间、时间观念必然会得到培养和拓展。

在学习音乐(尤其是乐器演奏)的过程中,无论对于孩子的智力和体力,都是一次耐力的考验。而毅力和耐力如果把它们说成是一个人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素质,我想是不过分的。

这里我只举一个“背谱”作为例子。在背谱演奏的过程中,至少要用到三种记忆,一是音乐的记忆,即声音的记忆;二是乐谱的记忆,即图形的记忆;三是手指的记忆,即肌肉的记忆。这三个方面是紧密相关而且融合协调的枣其中既有形象思维,又有逻辑思维。只有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都到充分的协调与发展,才会有好的演奏。所以我不赞成把学习音乐称作为“开发右脑”,学习音乐可以全面开发人的智力。

以上是学习音乐对人的作用的第一个层次,这也是影响人的素质的最基本、最底层的层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层次是无意识的。只要学习了音乐,无论是不是成绩好,在学习过程中,他就已经得到了以上这些方面的锻炼。

提高音乐修养和一般文化、历史修养这是第二个层次。音乐对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品格修养、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准都起着重要作用,音乐是知识分子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

不知大家还记得有部法国电影叫《放牛班的春天》,2004年最卖座影片,并且好像还是200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呢,

影片大概讲述了一位老师如何将一群调皮的有问题的男孩帮助他们找回信心,重新给他们希望。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觉得很感动,一位充满爱心的音乐代课老师来到了一所专门收留问题少年的学校,但同时,他也遇到了不少的麻烦。因为学校的校长不但没有耐心去好好的帮助那些孩子们,而且还只要他们一犯错,就以严酷的体罚,将孩子单独关在禁闭室,无视这些孩子的惊恐害怕,不仅如此,校长本身也是一位贪慕虚荣的人。可音乐老师却与这位院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心中充满对这些孩子们的爱,对于孩子们犯的错,他也不是一味的偏袒,而是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

剧中音乐老师不顾校长反对,硬是要将学生组一个合唱团,他要让这群小天使高声欢唱生命之歌,他还自己编写歌曲。有一位不屑参加合唱团的男高音学生,但他老是在扫地时偷偷的哼唱,有一次意外地被马修老师听见,觉得悦耳动听,于是安排一场独唱,获得全场观众的赞赏。他们从一开始不服从马修老师,花招百出的捉弄他,每到上课时间,都吵吵闹闹,一会儿在黑板上乱画,一会儿骂老师秃头、亮光头,老师也笑笑不当一回事,经常气得马修老师七窍生烟,但是当老师被校长解雇时,被关禁闭的孩子们不敢出来送行,在窗口挥动着小手,纸飞机从窗口落下,这些都是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送给马修老师的祝福,孩子们都舍不得这位有着父爱般的老师。马修老师之所以能够得到孩子们的认可,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付出了真爱,还有就是因为他爱好音乐,可以说是用音乐让孩子们快乐起来的,让孩子真正感受到了爱。

而让大家更感动的是在快结尾处,老师指挥全班合唱一曲。那个最具天分的男孩因为过错被晾在一边,神情显得格外落寞。第一段音乐结束时,老师突然转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惊讶更惊喜,而后则带着一种幸福的满足感完成了演唱。

日本著名的哲学家池田大作说过一句很生动的话,一个人哪怕再成功,如果没有遇到一个好老师,他的一生也是很茫然的,但有了一个好老师就不一样了。苏霍姆林斯基也有一个很精彩的表述,说如果一个人没有遇到好老师的话,他就可能是一个潜在的罪犯,如果遇到了一个好老师,他再坏也坏不到哪儿去,好老师就是一个好范本。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 上一篇:如何培养孩子学钢琴的兴趣 下一篇:学琴的人成年后没有后悔学琴的。反而是后悔以

copyright © 江苏周艺美育网 版权所有